文 by 歐峻邑
現在許多人面對身體不適的問題,就會趕快 Google 關鍵字來找解決辦法,得到五花八門的解答。然而身為非專業人士的一般大眾,一方面無法不判斷哪個方法是正確的,一方面可能吸收了錯誤的資訊,甚至也協助傳遞錯誤信息和迷思。退一百步來說,就算得到的資訊是來自可信的平台或是專家說法,大多數人無法判斷某個資訊是否適合處理自己的問題,搞不好連自己的問題是什麼都不清楚。
以常見的膝蓋疼痛問題來說,無論是運動傷害或是膝蓋退化相關議題,許多人就反射性地先上網找答案,或是群組問一圈,找到某個答案後,在未經查證資訊正確性或正確評估自己身體狀態的情形下,就變成醫生為自己來處理問題,甚至是幫別人「看診」。這種狀況就可能傳遞著不正確的訊息和迷思誤導大眾,甚至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因此,藉由我自己的臨床經驗,想釐清 2 個常見的迷思,同時提供簡易自我評估的方式,協助你看診時,可以幫助醫療人員找到你的問題,提供正確且適合你的醫療方式。
迷思 1:吃保健食品補膝蓋
一般人常常會覺得缺少的營養就要吃東西來補,缺鈣喝牛奶,吃鈣片;軟骨流失吃葡萄糖胺、膠原蛋白。然而事實上,大部分食用保健產品(葡萄醣胺)進入身體後會被代謝及轉換,能夠轉換到軟骨上的比例非常非常低。而美國的一項大型研究結果顯示,吃葡萄糖胺對膝與髖關節炎沒有實質上的幫助。
迷思 2:打針治百病
「打針就會好」是我們很常聽到的說法,似乎暗示著只要有打針,所有的問題就會藥到病除。其實這種說法是相當地偏頗,打針並不是治百病,而是針對疾病患者的狀況所採用的某個醫療行為。
以膝蓋退化的處理方式來說,現在都靠打玻尿酸來保護膝蓋。但是,為什麼要打玻尿酸?實際上又可以獲得什麼幫助?
玻尿酸其實是人體自然產生的物質,玻尿酸可以保護軟骨、抗發炎、抵抗壓力促進蛋白聚醣合成,而長者或患有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因自身的玻尿酸會減少,就會透過打針注入的方式,增加體內的玻尿酸。研究也告訴我們,玻尿酸減少和膝蓋疼痛有顯著相關。
除了玻尿酸,還有不同類型的注射治療:類固醇注射,葡萄糖、血小板注射(俗稱增生療法),不同情形所選擇的注射治療而有不同。
打針不是一種「治百病」的作法,找出根本的問題才是解決之道。
快速認識膝蓋:堅強牢固的建築
構成膝蓋重要三元素「骨頭、肌肉、韌帶」,骨頭就像是房子裡鋼筋,作為骨架;韌帶就像是水泥,串聯著骨頭,將骨頭穩定牢靠再一起形成膝關節,另外,軟骨則是膝蓋中重要的避震器,幫忙關節分擔垂直向的壓力(例如:體重);肌肉包覆在膝蓋的最外層,負責幫忙產生動作(膝蓋常見的動作將腿伸直、彎曲)。特別的是,膝蓋構造中,有一塊骨頭為重要的輔助角色,稱之為「髕骨」,髕骨可以保護膝蓋關節及加強肌肉的力量,增加膝蓋伸直的功能。
自我評估 – 找到問題的根源
我們常聽到的什麼幾招救膝蓋,有可能是錯誤訊息或偏方,可能反而造成更多的病變;而吃藥打針,除了是症狀嚴重需要由醫師開出的藥品來紓緩不適,否則多是治標,而非治本。
如果要找到治本的作法,必須要在症狀變得嚴重前找到原因,並且找到應對的方法,真正去處理問題的根源。
過去我的臨床經驗中,絕大多數膝蓋痛的患者,膝蓋本身是沒有問題的,經過檢查和治療,結果發現有問題的是腳踝、髖關節、甚至是下背,這也告訴我們一件事:
「通常疼痛的部位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為什麼這麼說呢?有一個理論:「區域相互依存理論(Regional Interdependence)」,意旨主要的概念是看似與主訴無關的遠端的失能,都可能和主訴有關。換句話說,由於人體是縝密地連結在一起,而多數膝蓋疼痛的問題,並非原因在膝蓋,而是跟鄰近的髖關節和踝關節有關。反過來說,當身體某處開始失能,就接連影響其他各處的痠痛問題,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壞一處而痠全身。特別是髖關節彎曲以及踝關節背屈(腳踝上翹)這兩個動作有關,這樣說起來也許有些空泛,不如我們舉個實際的例子,搭配簡單的關節活動度測試告訴你如何做簡單的自我評估:
- 髖關節彎曲:坐在椅子上,腰部挺直,將大腿彎抬起,大腿與床面應能塞入一個拳頭。

- 腳踝背曲(腳踝上翹):雙腳與肩同寬站,將右腳掌往上翹起,腳掌與地面的距離應能塞入一個五十元硬幣。

做完上面兩個測試,若你能夠符合上面的標準,表示你的身體很健康;若你無法完成上面的測試,也許你的身體存在著某些關節卡住,肌肉緊繃的問題,這很有可能就是你身體疼痛背後的原因。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面對身體疼痛的問題,人類思考習慣找出標準答案、唯一解方,科技發達的現代更是直接請教谷歌大神(google serach),講求所謂的速食解方「 N 招解決 Z 個問題」,雖然主動找尋答案不是壞事,但是卻造成我們越來越少去思考身體痠痛的原因。希望你讀完這篇文章,可以對於膝蓋疼痛,或是身體的各式病痛的看法和態度會有所不同。
透過自我評估找出自己的問題,可以發現疼痛的地方不見得是有問題的部位,並建議記錄下來發生症狀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尋找醫療人員協助,幫助你解決真正的問題。(延伸閱讀:說出你的苦「一般疼痛:8 點自我評估,找到痠痛的來源」)
最後,作為一個物理治療師,有義務也有責任傳遞正確的健康訊息,因此必須提醒在網路上找答案的人:「盡信網路,則不如無網路」!這裡提供的資訊是想釐清迷思觀念和簡易的自我評估,以求協助你與醫療人員的溝通,但是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病痛成因方式不同,還是要以專業人員整體評估為主喔!
冷知識:一直練踢腿無助於改善膝蓋疼痛
我們都很認同增加大腿力量有助於增加跳躍、上下樓梯、心肺功能、緩解疼痛(研究結果也是如此)。訓練的方法有百百種,其中隨時隨地可以做的深蹲和坐姿踢腿就屬大家常做的動作。
但是需要特別注意坐姿踢腿!很多人常常做這個動作,為了增加肌肉強度,練到腳很痠才停止。雖然不能說這個動作沒有幫助,但這樣的訓練不符合生活中的動作模式,而且訓練的效益太低。
日常生活中,我們使用到大腿的肌肉一定伴隨著腳踩在地板上(蹲下撿東西、上下樓梯),而坐姿訓練是把腳抬起來離開地面,這點明顯和身體的使用模式不同。因此,相較於腳踩在地面上的深蹲訓練效益相比,坐姿踢腿訓練到的肌肉只有大腿前側,深蹲不僅能訓練到臀部、大腿肌肉,更能刺激到核心肌群,因此從訓練模式及訓練效益來探討,深蹲的訓練效益遠大於坐姿踢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