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點痠痛自我評估和5 點運動優化自我評估
文章 by 歐峻邑
有苦卻說不出:不是不想說,而是不會說!
前陣子一位年輕女孩走進診間,她語帶抱怨地說出他的問題,於是乎展開問診的程序:
女孩:「我的臀部已經痛了三年!」
我:「有明確的痛點嗎?請指給我看」
女孩:「我也不知道是哪裡,反正就是臀部!」
我:「你曾經跌倒撞到臀部嗎?」
女孩:「不知道,沒印象,就是會痛」
我:「什麼姿勢會讓你比較痛?」
女孩:「坐著、躺著都會!」
…
來來回回問了許多細節,做了骨盆骨關節檢測,發現她有骨盆前傾的習慣動作,她也跟我說她在運動的時候必須要做出骨盆前傾才能將重心維持在後面。花了一些時間才能拼湊出來臀部疼痛的因素:她一直以來運動的姿勢都不正確,讓骨盆長期維持在前傾的位置。
除了筋骨痠痛,還有想增進重訓、運動成效的運動員會來尋求物理治療師協助。同樣的,如果沒有具體的描述幫助治療師去評估和判斷,也會花不少時間盤查找原因,反而壓縮了治療和訓練的時間。
最瞭解你身體的人,只有你自己
這是一個常見典型的例子,每天都會發生,你可能認為很正常,不過站在治療師的角色我有些話想說,「最瞭解你身體的人,只有你自己」,治療師透過問診來蒐集資訊,從這些資訊中,我們要分辨出哪一些資訊是「雜訊」,哪些才是疼痛真正的原因,最後給出適合的治療介入。
再舉文章開頭女孩的案例,我如偵探般地抽絲剝繭詢問:
- 症狀持續的時間(坐著才會痛,位置約在坐骨粗隆上緣)
- 過去受傷的病史(她曾經在冰球比賽時向後跌倒、摔傷)
- 疼痛指數(疼痛指數 4 分)
再搭配基礎的神經學檢查及一連串的動作檢測,才終於找到原因:運動姿勢不正確,骨盆長期維持在前傾的狀態,骨盆張力失衡導致臀部疼痛。
注意到了嗎?訊息非常重要,若是連你自己都沒辦法給出正確訊息,治療師不僅需要花很多時間來問診,更重要的是很難給出正確的治療內容。
你該如何做功課?
我們分成兩種狀況討論:一般疼痛 v.s. 優化運動。
- 一般疼痛:8 點自我評估,找到痠痛的來源。
以物理治療領域為例,身為患者,提出 8 點就可以幫助治療師快速且有效地做出判斷和給予治療。
- 症狀是什麼?
- 症狀發生的身體位置(坐姿、站姿、躺姿)?
- 最早意識到有症狀是什麼時候(當下正在做什麼)?
- 症狀是否因動作而增加或減少?
- 症狀是否影響生活?
- 症狀摸得到或摸不到?
- 症狀持續的時間?
- 疼痛的程度?( 以 0-10 分當作分級:0 分表示不痛,10分表示最痛)
我就透過「盤問」前面提到的女孩,並加上最後的檢測才找到問題。假設這個女孩有先做以上其中幾點的自我評估,就可以幫助治療人員很快地找到檢測手段,最後找到她的問題。

- 優化運動:5 點自我評估,找到訓練停滯的原因。
如果要增進訓練,透過這 5 點評估也可以!
- 目前從事的運動?
- 運動過程中最困擾你的是什麼(請詳述)?
- 每週訓練頻率?
- 有無受傷史?
- 你曾經嘗試過什麼方法來改善?

所以,當你意識到訓練進步停滯的時候,在面對醫師和治療師之前可以用這 5 點去評估自己的狀態,越具體、詳細越好,並且紀錄下來。若有想要諮詢的問題,也建議寫下來。當你準備地越充分,治療人員就越能夠「重現」問題發生的狀況,幫你找到病因並且做有效的評估和治療。
Google 和 臉書大神一點都不了解你
網路世代崛起,許多大大小小的事幾乎都能在家完成,小如買菜,大如決定一生伴侶(婚姻交友),這也告訴我們資訊的傳遞更快速了。面對疼痛我相信大多數人會主動透過 Google 找尋相關的資訊,至少就「主動」這一點值得讚許。
Goolge 就像一座充滿知識的寶庫,有著各式各樣的訊息,要從裡面找到屬於自己的寶藏,著實不易,而且還要有能力分辨這些資訊是否符合自己的身體狀況。人體是如此地複雜,網路上的資訊從來都不能完全符合您自己的狀況,因此,帶著您找到的資訊,來到診間和醫師、治療師討論,才能得到真正的釐清。
醫師和治療人員非先知
其實,病患或前來諮詢的人並非沒有病識感、不清楚自己的需求,但最常見的狀況就是繞著「某個地方痛」或「某個地方要加強」說法打轉,接著就沒有更多的資訊了。但是,每個人的狀況不同,相對應的解決方案也就會不同,沒有更多的描述,就算經驗豐富的醫師或治療師都很難快速且有效找到問題的原因。
因此,若每個人都能夠多一點了解自己的情況,多一些病徵的描述,或許就能省下近乎「盤查」的問診過程,而把更多時間放在評估和解決問題上。
良好的醫病溝通:完整表達交給自己,評估診斷交給專業
溝通是信任的基石,有效率的溝通更是縮短苦痛的關鍵,身為患者,我們的功課就是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一一陳述讓治療人員知道;身為醫者,我們替患者健康把關,做出最好的決定,因此也要告訴各位讀者,不要用網路資料自己做最後診斷,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面對面的醫療溝通,更能找到真正的問題。
同時我們也建議,試著先想想自己的狀況,記錄自己的症狀、可能造成疼痛的事件等,也許不一定是病痛的原因,但卻是醫療人員很珍貴的資訊來源。
因此,當你越了解自己的狀況,配合醫療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建立起有效率的醫病溝通,發現最關鍵的病痛問題,才能做出最完整的評估和最有效的治療。
簡單來說,「完整表達交給自己,評估診斷交給專業」就是有效治療最重要的醫病溝通方法。
冷知識小教室:疼痛的分類
當你開始找醫生了,表示你感受到不舒服,或是已經無法忍受長久以來的不適。但是,由於疼痛太過於主觀,病患對於疼痛的描述相當空泛,甚至只會說痛,更不用說肌肉痛、內臟痛、神經痛。因此,我們先來了解疼痛,之後你才知道到怎麼說出你的苦。
先從瞭解疼痛分類開始,可以分成幾個不同的類型,比方說表淺痛、深層痛、輻射痛、中樞性疼痛、心因性疼痛、神經病變性疼痛,其中代表的意義也有所不同
- 表淺痛:來自皮膚、肌肉、筋膜的痛,有明確範圍。
- 深層痛:來自內臟,關節的痛,範圍不明確,比方說胃痛、肚子絞痛,深呼吸悶痛。
- 轉移痛:臟器或軟組織受到壓迫或張力,例如:心絞痛連帶讓左邊肩膀疼痛。
- 中樞性疼痛:中樞神經受到損傷、壓迫,例如:截肢後的幻肢痛。
- 心因性疼痛:心理因素導致的疼痛,例如:上台報告前胃痛。